七星中會職場事工部vs.傳道部合辦「幸福小組座談會」實況報導
邱靜瑜 牧師 2018年3月17日在雙連長老教會七樓禮拜堂舉辦的「幸福小組座談會」是榮星長老教會符明勝牧師接任職場事工部部長後,基於想與眾教會分享小組教會經驗的異象,進而啟動的事工活動,除了職場事工部也邀請傳道部的參與及協助。無論是會前的準備或是座談會當天的預備、會後的整理等,經過全體部員的通力合作,展現了行動與合一的美好成果。會中邀請具有實際帶領經驗的各教會牧長、小組長前來專講、分享,有中山教會葉啟祥牧師、知苑正人弟兄、幸福教會張紹宏牧師、新泰教會楊順傑傳道、三光教會趙謨立牧師、雙連教會劉建良長老、榮星教會傅俊凱執事、游千農弟兄等等,帶給所有參與者美好的教戰守則及寶貴經驗,參與人員為主大發熱心的心志,在座談會的末尾還依依不捨座無虛席的熱烈景況中表露無疑,筆者身在當中也深深感動著,知道上主正在動美好的工,復興的火要更多燃燒在我們的教會裡。 座談會一開始的「幸福」詩歌,帶動了全場的氣氛,加上葉牧師生動的破冰活動帶領、活潑的專講內容及接下來各牧長同工的分享,讓大家雖然在下午容易疲累的時間裡,仍能精神奕奕地專注於座談會的內容與分享。座談會中提到:幸福小組乃為創造幸福(熱情、喜樂、愛人)的氛圍而設立,目的在於延續耶穌基督的使命,宣揚福音、領人歸主,要幫助信徒從世界觀進入天國觀,從信徒轉成門徒,並興起教會中平信徒領袖,帶來教會體質的改變、主權的翻轉、價值觀的改變(把耶穌擺首位),其使用的秘訣,乃為「簡單、重覆、持續」的策略,堅持不放棄,就會看見果子。除此之外,會中也邀請中山教會三菱小組小組長知苑正人弟兄分享如何在職場中堅持2年的耕耘不放棄,從聚會時間、方式等的不斷調整後,上主讓這個小組開花結果。會中更清楚地說明「成功神學與豐盛的生命差異」,說明追求豐盛的生命是上主的心意,因為①認識福音、愛神而被神使用。②因為要 見證神,而神興起、賜福。③因為生命都先被改變,神才使用。④先經歷苦難的調整,像門徒一樣。⑤先求神的國和義,好處都是為了神的國。⑥禱告蒙應允為 了彰顯神國的權柄。⑦更多為了別人禱告,而非自己。⑧常常是為了神的國而劬勞。 透過講員及小組長的分享,我們看見了聖經馬可福音第16章第20節所說的「門徒出去,到處宣傳福音。主和他們同工,用神蹟隨著,證實所傳的道。」真實發生在幸福小組的當中。是的,在傳福音的過程裡,主必與門徒們同在,神蹟奇事伴隨而來證實所傳的道是真實的,感謝讚美主,願我們的教會成為更宣教的教會,更豐盛的教會、更幸福的教會。 勝過偏見,使徒行傳10:27-34 沈俊成牧師
2017廣告流行語金句獎:沒有了偏見,留給他們的就是無限! 台灣104基金會做了一項特殊的社會實驗,他們找來各行業的高管,對幾份匿名的簡歷做評論。但結果就是無一例外,幾份簡歷都被刷了下去,但是當得知這幾份簡歷來自著名導演李安、世界麵包冠軍吳寶春,以及自己的女兒時,他們從剛才的棄嫌轉到驚訝,再到自省。短短4分鐘的視頻,反映出了很嚴峻的社會問題。不是每個人都能在人生上半場的時候就很有成就,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有一份漂亮的簡歷。所以,廣告詞說:沒有了偏見,留給他們的就是無限! 我們都很容易受到偏見問題的影響。我們都用有色的眼鏡來看人。它是基於一個先入為主的概念。我們無法避免。任何人都可能受到影響。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提醒自己-用上帝的眼光來看人。用基督的眼光來看世界。對我們來說不容易,對耶穌的門徒彼得也是一樣。 當耶穌告訴門徒,你們要去普天下傳福音時,照理說,他們就要去向外邦人傳福音。這段聖經所描寫的事件,是發生在五旬節後十年左右。所以你可以看到,十年來,他們沒有超越自己的種族。他們已經走遍耶路撒冷,但他們沒有越過族群的界線。 我可以同情彼得。我也會有同樣的感覺。特別是我要帶頭去與我們非常不同的人溝通事情,是何等的困難。特別是歹面鬚的人。換句話說,他們是我們不喜歡的人。 我們如何勝過偏見? 一、用上帝的方式看 每個人被自己經驗所綑綁。我們只從這個角度看事物。這也是彼得的難處,外邦人的傳統、道德和生活方式,對彼得來說是如此的厭惡,他很難去接受上帝會關心他們。要改變那個已經成為你的一部分的東西是何等的困難。這就是問題。偏見是出於這種態度。所有的偏見背後,都是一種看自己作義、作公正、作善良的心。 看看耶穌,我們發現他的方式跟人不同,常常違背常理。我們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主說:愛你的對敵。我們說,原諒他七次,主說:七十七次!當你被打時的回應,主說: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讓他打吧!;有人強迫你 替他背行李走一里路,跟他走兩里吧!。 這是勝過偏見的方式。你如何看待一個人,並不總是正確的,重要的是上帝如何看待一個人,如果上帝愛他,赦免他,並且向他顯明恩典和憐憫,那麼我們就被呼召要照樣行。這不是講正義或公道。這是關於憐憫和恩典。 二、要人怎樣待你,就當怎樣待人。 勝過偏見的第一點,就是學會用上帝的方式對待人。第二個是以想要人怎樣待你的方式對待人。彼得最終做了什麼?他來到外邦人哥尼流的家。使徒行傳10:44說:「彼得還在講道的時候,聖靈降臨在所有領受信息的人身上。」 如果耶穌可以在十字架上,赦免那些喊要釘他十字架的人,那麼有什麼可以阻礙上帝赦免那些願意來到他面前悔改的外邦人呢?所以彼得在一開始講道的時候,說:「現在我確實知道,上帝對所有的人都平等看待。」(10:34) 另外,我們要注意加拉太書2:11-14的記載:「在雅各所派來的人沒有到達以前,彼得跟外邦的信徒一起吃飯。可是那些人一到,他就退縮,不敢再一起吃飯,因為怕那些主張外邦人必須接受割禮的人。其他的猶太信徒也跟著彼得,像沒有原則的人一樣;連巴拿巴也受了他們的影響。」 偏見可能非常深,如果我們不小心,我們會再次陷落。 三、承認並接受不同 無論猶太人和希臘人,無論奴隸和自由的,無論男女,我們都在基督裡。我們需要接受彼此的不同。我們是一個與基督連結的團體,作為這個團體的一份子,我們需要相互照顧。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常常為了合一來禱告。尊重不同,即使我們無法意見一致,也可以尊重彼此的意見。 德蕾莎修女說:「如果你評斷別人,你將沒時間愛他們。」我體會到,論斷和愛不能同時存在,如同信心與恐懼不能同時存在一樣。當我論斷某人時,我不愛他。當我愛的時候,正好是我沒論斷他的時候。 讓我們從耶穌那裡學習沒有偏見的愛。這不容易,但是藉著上帝的恩典,我們可以從中成長,使我們有更多的愛、更多的仁慈、更多的寬容,像我們的主耶穌一樣。 「茶裏王」有一則廣告。一個新人跟著老鳥一起去拜訪客戶,在樓下換證件時,老鳥提醒新人:「絕對不要讓客戶知道你幾歲,他們會小看你」。客戶副總出現時,老鳥搶先介紹新人,新人禮貌的說了「請多指教」,副總瞄瞄新人,開口:「你看起來很年輕,幾歲了?」新人想著老鳥剛才的提醒,嚥嚥口水:「我也不知道」。副總轉身離開,老鳥責備:「怎麼會有人連自己幾歲都不知道」.....「怎麼真的會有人問?」
在某個程度上,我能認同這位新鮮人的感受。剛剛畢業時,大家看你,嘴上不說,但彼此心裡都知道在想甚麼,對方那種「你好年輕阿」的態度,連講話都能掛在嘴邊,只差沒說出口;畢業幾年,雖然也不老,但還是可以聽到別人說「你怎麼這麼年輕」。年輕這個詞一開始聽來是讚美,畢竟剛畢業,就是年輕,是社會最新一層的族群;再過幾年,不知道為什麼,讚美的感覺沒了。 「單純,正回甘」就是這個廣告的主題。回甘的意思是,一開始有點澀、有點苦,但是慢慢從口裡面,起來一種淡薄的甜味。人生是經過這些澀味以後,才有所謂的甜,而那個「甜」不等於糖的甜,它不是單純甜味,而是人生經驗很多的複雜的變化。 當然,我們的味覺,很早就在生存的感覺中,慢慢定位︰酸的、甜的、辣的、苦的、鹹的。這些味覺,又慢慢地在我們人生體驗中,讓味覺不再是味覺。 我們說某人講話總是要刺激別人,講話酸酸的,這時候不是講味覺,而是他心理的狀況,有一點不舒服。我們說這個人嘴巴好甜喔,是說一種幸福感。「辣」是非常強的一種刺激。我們說一個人「潑辣」,或是「辣妹」。談到「鹹」,耶穌講,鹽若失味,怎能叫它再鹹呢? 但是,人生走到某一個階段,忽然覺得:醜也可以是美。開始欣賞不同的東西,一碗清稀飯、一塊豆腐好像沒有味道,可是這味,是生命中最深的滋味。現實的社會,綑綁我們生命的目的,不管是外面的工作,還是教會的服事,我們要找到當初對上帝單純的心。我們的目標,不會是那個名、那個位,因為那些沒有任何意義。 所以「回甘」,是你經歷酸、甜、苦、澀以後,才知道淡的可貴。我常對同工和弟兄姊妹說:我們一起服事,一起經歷上的,一起成長;因為能夠一起服事是非常寶貴的,因為這個「作伙」,是過去的前輩,到現在的同工,大家一起承擔使命、責任,堅持下來,所累積的無形資產。 以弗所書4:1-3這段經文,上帝藉著使徒保羅告訴我們,最重要的是合一。你的認同、參與、獻上,會讓你覺得,這裡是你的生命共同體。你能接納彼此的不同,欣賞別人的優點,就不計較,不隨便說是非;是不是有私心,旁邊的人都知知,當你裡面有更多的自私、自我時,不用愛心彼此款待,你就失去上帝同在的能力與力量,並且成為教會和團隊的破口。如果同工中間、信徒中間,可以彼此相愛,說話很有愛心,而且彼此尊重,眾人就認出我們是耶穌的學生了。 保羅在這段經文最後講了一句:「致意守聖神所賞賜的合一」。保羅說最重要的不是事工,是合一的心,單純的心。因有共同的負擔,共同的異象使命,是教會整體的合一與見證,所以他說要竭力保守。這「致意」華語翻做「竭力」,就是付出一切的代價。「保守」是需要主的憐憫、需要主的力量,也需要放下自私的心。保羅說要致意保守,就是願意付出一切代價,保守教會的合一、組織的合一,都是因為主耶穌愛我們,為我們捨己,救贖我們,將我們放在上帝的國度中,要我們在世上作光作鹽。聖經說:「恁結果子多多,對按呢我的父得著榮光,亦恁欲成做我的學生。」(約15:8)。 三立台灣台八點檔連續劇「甘味人生」在2017年6月殺青。是三立台灣台最近三齣八點檔首播收視率最高的一齣,同時也是歷年八點檔完結篇收視率最低的一齣。「甘味人生,人生甘味」,收視率的高高低低中,如同我們在人生的起起落落中,求主幫助我們,在上帝裡面,找到那份單純、正回甘。 以節期來說基督的故事 黃春生牧師
我們可能不熟悉鄰近教會或其他國家的教會歷史,甚至對其他教會的人物也很陌生或不認識,但是我們卻能共同認識彼得、保羅等初代教會的使徒,也聽過聖經許多的人物。換言之,我們與聖經人物的密切,可能多過認識現代的其他教會人物。甚至通過聖經,普世基督徒有了共通的故事,從「起初的創造」到「新天新地」的故事,從亞當墮落到耶穌基督救贖的故事。 在聖經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時間——「安息日」被分別為聖,在猶太歷史中,更可以看到時間——「節期」成為述說上帝救贖的歷史。今日教會節期的淵源可以從猶太節期談起,猶太節期可分為安息節期和年節二種。所有的節期以安息日最重要(出埃及記20:8),其次是每年應守的三大年節,逾越節、七七收穫節(又稱五旬節)、住棚節等(申命記16:1-17)。接著才是吹角節(利未記23:23-24; 民數記29:1)、贖罪日(民數記29:7-11)、普珥節(以斯拉記6:15; 以斯拉記9:28)、獻殿節(尼希米記12:27)等,此外還有安息年、五十禧年等。 猶太人通過遵守節期來記憶和重新思考上帝拯救選民的歷史,也重新和上帝「立約」決志。今日教會節期的安排也具有此意義。基督教節期一般稱為「教會曆」(Church calendar),最早可以追溯到第四世紀。教會制定「教會曆」的神學基礎,就在於耶穌的「道成肉身」,以基督為中心的教會年曆也被稱為「基督年」(Christ year)。從字面上的意義我們可知道,它是根據耶穌基督一生的事蹟作為主體所制定的時間週期,從等待耶穌的降生開始做為教會曆的開始,接著耶穌的出生、受難、釘十字架,死而復活、升天與聖靈降臨等內容為教會年曆的節期。 今天大部分的教會會慶祝聖誕節、復活節,但對於其他節日較少注重。教會曆不是只有這二個節日,如果能夠在一年中透過教會曆來認識基督一生的故事,會讓會友更加體會節期的靈性教導。「教會曆」的實踐意義,就是為了讓基督徒能在日常生活中間,不斷回顧耶穌基督在世上的救贖工作,深化信仰與靈修的功能,並使得教會傳統得以延續。 教會曆可分成二個週期(Cycle)、二個常年節期(Ordinary Time)。 一、聖誕週期(Christmas Cycle) 包括待降節期、聖誕夜、聖誕節,至一月六日的主顯節,這一日是紀念耶穌接受外邦人(東方博士)的敬拜,也紀念耶穌的受洗、成長、被上帝與聖靈充滿開始的傳道生涯,甚至相傳耶穌在迦拿第一次行神蹟也在此日。 二、第一常年節期 即從1月7日起到聖灰日(或撒灰節)的前一日,主顯節後第一主日為「主受洗日」,到主顯節後第九主日「變貌主日」彰顯耶穌基督神聖的權柄。這段期間是在述說基督道成肉身的傳道過程。 三、復活週期(Easter Cycle) 復活週期從「聖灰日」(Ash Wendnesday)開始,包括四十日的大齋節期(Lent)和五十日的復活節期,這段節期紀念基督生平、受難、復活、升天,以及聖靈降臨日。今年濟南教會在聖灰日舉行燭光禮拜,由牧師以棕樹枝的灰燼為參加者在額頭畫上十字架,提醒人的有限與死亡,並為罪憂傷、痛悔。受難週(Holy Week)是基督在地面生活的最後一週,可以舉行祈禱會或禮拜,紀念基督為人的罪受審、鞭打及被釘十字架而死。 復活節前的禮拜六也稱為「墳墓日」,有些教會會舉行「復活主日守夜禮拜」,來紀念耶穌的安葬,並等候救主耶穌基督的復活。復活節後第四十日為升天日(Ascension Day),第五十天的禮拜日就是聖靈降臨節(Pentecost Day)。這些節期都是述說基督故事的重要時刻。 四、第二常年節期 此週期長達廿九個主日,從聖靈降臨節隔天開始到待降節第一主日的前一日,又稱為「教會的節期」(The Time of the Church),因為聖靈的降臨使得教會得以建立並充滿能力。聖靈降臨節後的主日又稱為三一主日(Trinity Sunday),紀念三一上帝完全向人顯現。這段時期強調三一上帝建立教會,使萬國萬民成為上帝國的子民。 這段期間對改革宗來說, 值得一再紀念是十月卅一日前的主日「宗教改革紀念主日」(Reformation Sunday),通過此紀念主日再次提醒我們,上帝是時刻在繼續創造與更新的上帝,教會也應該時刻通過上帝的話,藉著聖靈的大能繼續改革與更新。 此週期的第廿九主日,也就是待降節第一主日之前的主日又稱為「基督君王主日」(Christ the King Sunday),強調基督終末做王,以及教會存在世界的意義與重要性,因為「上帝使萬物都屈服在基督腳下」(林前15:27)。換言之,基督做王直到祂再臨,並帶領世人邁進上帝國的成熟與實現。 如此,每年走過一次「教會曆」,透過節期來說基督的故事,每年都可以幫助信徒完整的認識基督的生平與三一上帝對教會的帶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