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72 年
加拿大長老教會海外宣道會派遣馬偕博士來台灣宣教。
1904年
獲得加拿大母會同意,為達「自立、自養、自傳」目的成立「台北長老中會」(後改稱「北部中會」)有陸續七、八個教會成立。
1938年
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前夕,台北長老中會為要各地區均負起責任,乃決定將北部中會分割為台北中會(草嶺以西至坪頂以北)、新竹中會(坪頂以南至大甲溪以北)、東部中會(草嶺以東至台東)三個中會。再經過兩年1940年5月21日此三中會在「台北神學校」講堂創立首屆「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會」。

1952 年
2月召開第六屆北部大會,議案第四條議決將台北中會一分為二,名稱則以轄區內最具代表性的地理標誌「七星山」與「淡江」(新店溪、大漢溪、淡水河流域)為名,將台北中會分割為「七星中會」和「淡江中會」(後改為台北中會)兩個中會,並將原屬東部中會的蘭陽區,經東部中會提議准予分割出來併入七星中會。同年4月24日在中山北路之台灣神學院禮拜堂召開第一屆七星中會議會,轄區包括台北市中山北路以東,基隆和蘭陽地區。
為什麼稱「七星」
「七星」名字的由來,乃是 1952 年 2 月召 開第六屆北部大會時,當時的台北中會是以大台北地區為主,包括基隆;而蘭陽區仍屬東部中會。該屆大會議案第四條有關台北中會一分為二,眾議員贊成通過;名稱則是因為在此轄區內,最具代表性的地理標誌就是淡江(新店溪、大漢溪、淡水河流域)與七星山,因此以「淡江中會」和「七星中會」命名之。只是在該次議會 中,東部中會提議准予分割該中會,將蘭陽區會併入七星中會,大會接納之。
與總會的關係和參與
1945 年二次大戰結束後,南北教會除了快速回復各項事工及收復教產之事宜外,活耀的青年事工及異象促成 1949 年「台灣基督教奮進協議會」通過「南北合一基本方案」,並且在 1951 年經南北二大會分別接納通過,於同年成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由於總會事務所就在七星中會轄區內(無論是早期的長春路或 1985 年後的羅斯福路),因此在總會 50 年歷史中可看到,無論是人才的投入、經費的負擔、各項事工的配合,七星中會在全國 20 個中會、6 個區會裡,是數一數二的;若再加上中會直接參與管理的機構、事業,更是提供總會各層級在定期與特殊情況之需要,並全力協助之。
上帝賜給七星中會有豐富的大都會資源和美麗的基隆、蘭陽民風,歷代信仰前輩更是留下許多美好的見證與典範,願我們在慶祝中會成立第 60 週年,在這 21 世紀多元化的今天,能夠一起腳踏先人足跡,委身於各樣福音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