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設立:馬偕牧師創設
婆羅辛仔宛 1883 年 2 月 08 日
里澤簡 1885 年 6 月 01 日
加禮宛 1886 年 3 月 11 日
流流仔 1886 年 3月 16 日
獻堂:1964 年 12 月 14 日、1982 年 4 月 29 日(增建二樓)
教會升格:1994 年 2 月 6 日(審查)、4 月 17 日(感恩禮拜)
蘭陽平原(舊名「蛤仔難」,後更名「噶瑪蘭」)位於台灣東北部海岸與山脈之間,土地肥美、物產豐饒。早年該區只有數千名平埔族人居住,漢人很少。平埔族以蘭陽溪為界,劃分卅六社──溪北二十社、溪南十六社,靠捕魚、務農為生,生活愜意。馬偕(偕叡理)牧師早就想到此傳福音,可惜交通不便,途中生番(原住民)出沒頻繁,異常危險,因此一再擱延。
一八七三~一八八二年間(十年)馬偕牧師多次走訪噶瑪蘭平原,於一八七五年四月廿九日首次走訪奇歷簡(現稱利澤簡),一八八三年才開始在噶瑪蘭平原積極佈教設立教會。
一八八三年是值得紀念的一年,也就是馬偕牧師第一次返回台灣而建立牛津學院完竣後的時期,他滿懷著希望,帶著他的門徒們來到蘭陽平原,因為漢人比較頑固,所以首先進入平埔番社傳道,平埔族民生性單純,由於他們的頭目信主,全社的人也跟著信主,短短一年便在噶瑪蘭族群卅六社中建立十一間禮拜堂,翌年再建立三間,一八八七年又增加九間,至一八八八年計有三十四間教會之多。
其中在五結地區包括波羅辛阿宛(1883.2.8)、里澤簡(奇歷簡,1885.6.1)、加禮宛(1886.3.11)、流流仔(1886.3.16)教會,根據馬偕牧師的日記:『到奇歷簡、波羅辛阿宛,這裡的禮拜堂是用泥磚建造的,屋頂用茅草覆蓋,是相當大的一間禮拜堂。』一八八六年受洗人數遽增:加禮宛 33 人、波羅辛阿宛 44 人、流流仔 54 人:禮拜人數至一八八七年高達 151 人,一八九○年平均有 70~80 人、陪餐者有 45 人,可見教勢甚為興旺。
平埔族教會曾經繁榮一時,信徒共多達數千人,可惜後來因為村民無知,土地被少數不良的漢人用詭詐的手段侵佔,許多人都遷到別處謀生,原來集結於噶瑪蘭平原以捕魚、農耕為生的平埔人,終於四處流散,教會也隨之減少。
一九○一年六月二日馬偕牧師蒙主恩召後,宜蘭一帶各教會竟走向衰敗的路徑!到了一九○四年,北部中會成立時,僅剩下十六間教會,其中加禮宛、流流仔二間隸屬於三結仔街(宜蘭)堂會,一九一三年(據十七回北部中會之堂會改編)利澤簡支會隸簡支會隸屬叭哩沙(三星)堂會。
一九一四年徐春生傳道師受命就任羅東教會兼掃笏(亦稱叭哩沙)、奇歷簡二間教會,當時該二間教會正是問題重重的平埔教會,尤其是奇歷簡禮拜堂已成為無人居住的草寮,所以過路人稱這荒廢的禮拜堂遺址為「耶穌寮」;爾後教會又歷經戰亂、人事更迭,加上文化的衝擊、人口外流等因素,教勢更加沒落,教會隨之式微,在最軟弱的時期四散在外及剩餘的信徒,本著同心重振聖工的異象,乃彼此招聚,並集中在利澤簡教會敬拜上帝,重建上帝國的家園。
雖然教會歷經衰敗期,但上帝應許「將殘的燈火,祂不熄滅」。利澤簡教會得到歷任傳道人--李峻德傳道、林有福傳道、林水柳傳道、王英世傳道(兼)、蔡發淇宣道師、王明道宣道師、陳福住傳道、盧文惠傳道、林義明牧師、林正雄牧師(兼)、賴瑞成牧師等牧者的殷勤牧養,以及歷任小會議長林清廉牧師、張金波牧師、孫雅各牧師、鄭蒼國牧師、蕭安居牧師、陳耀宗牧師、陳宇碩牧師的協助與關照,教勢漸趨穩定。
歷年來曾購地、建造新禮拜堂(利澤村31號),於一九六四年十二月十四日舉行獻堂典禮;後來由於信徒人數增加,在林義明牧師與長執齊心鼓吹之下,雖然經濟依然拮据,但仍憑信心增建二樓聖殿,並在一九八二年四月廿九日舉行增建聖殿獻堂典禮。增建二樓聖殿以後,昇格堂會成為眾信徒日日企盼的事,在一九九四年二月廿一日得到七星中會審查通過,正式昇格為堂會,同年四月十七日舉行昇格堂會暨張仁理教師封牧就任首任牧師感恩禮拜。
在上帝的恩典與帶領之下,教會又平順的走過將近十年的時日。我們訂於二○○三年四月廿六日舉行本會設教一二○週年感恩禮拜,一起獻上無盡的感恩,並挑起新世紀的宣教使命,讓我們齊心努力來開展宣教新的里程碑。
利澤簡教會位處宜蘭縣五結鄉利澤村在羅東鎮東南方六公里之處,東臨濱海公路與太平洋遙遙相望,是舊社區老街裡的教會。附近廟宇有三、四間之多,居民篤信民間宗教,福音的廣傳實在是教會不可推諉之責任,然而,多年來信徒出外謀生、定居者為數不少,教會形成中壯年、青年斷層的現象
在人才缺乏、各種造就與訓練不足,以及教會空間有限的因素影響下,事工推動實為不易,惟有期待上帝的憐憫與恩待、聖靈的動工與保守,使教會有更新的契機!值得一提的是,本會乃馬偕牧師在蘭陽平原宣教中噶瑪蘭社碩果僅存的教會,信徒 80% 是噶瑪蘭人及其後裔
在他們居住的流流仔社──噶瑪蘭之根(縣府認定的),有馬偕牧師種植二棵橄欖樹──大葉山欖,是北台灣宣教史上一大特色,橄欖樹也是噶瑪蘭族的精神象徵。
可惜的是近年來噶瑪蘭族已成為被遺忘的族群,其歷史、文物、語言、音樂……僅存於少數長者的記憶裡,幸好有噶瑪蘭族的耆老──偕萬來長老(住花蓮新社鄉)多年奔波努力,政府已於 2002 年 12 月 25 日使噶瑪蘭族「復名」,認定他們是為原住民第十一族,他們的文化遺產才逐漸被重視與保存。
會址:宜蘭縣五結鄉利澤路 41 號
電話:(03) 950 4615
傳真:(03) 960 1066
E-mail:jennyjlchang@hotmail.com
1. 搭車
在台北轉運站搭噶瑪蘭客運或在捷運藍線市政府站 3 號出口處搭首都客運或搭火車,至羅東站轉乘公路局往南方澳(經冬山河或清水)在利澤簡站下,步行 2 分鐘即可到達。
2. 開車
南下:國道 5 南下至【羅東、五結】(約 45 公里處)交流道下,沿著高速公路直走平面道路至路底(台 7 丙線)左轉,經冬山河親水公園,過利澤簡橋,直走過第二個紅綠燈,右前方利澤簡老街即到達。(利生醫院斜對面或御花園餐廳對面)
北上:走台 9 線經蘇花公路、於蘇澳港前左轉,過隧道走台 2 線,再轉台 7 丙線即可到達。
停車資訊:附近路邊可停車。